本网讯 6月20日下午,广外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、中山大学二级教授王东风教授在金沙城线路检测中心作了一场讲座,主题为“诗学翻译的语用学策略选择:隐含还是明说?”。讲座由金沙城线路检测中心翻译系主任潘莉教授主持。
潘莉教授主持
王东风教授以“文学也是一种交际行为”为切入点,从诗学与语用学的结合上探讨了诗学翻译的策略选择问题。他指出,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文学文本中的反常化表达方式,反常化是文学性的生成机制。而语用学认为,当语言表达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时,就会产生“隐含”,具有言外之力;而在文学作品中,反常化其实常常正是通过语用学所说的隐含来实现的。
王东风教授正在讲授
王教授进一步介绍了语用学的相关理论:格莱斯的合作原则,包含四大准则,即量的准则、质的准则、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;通过生动的例子,他阐释了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隐含现象,进一步说明了在文学作品中隐含的重要性,并论证了文学性的语用生成机制。
合作原则的四大准则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系统化的“常规”参照,而诗学所说的反常化,正是针对这四个准则的违反。如果没有语用学的支持,诗学所说的反常化只能是一种主观、抽象的经验之谈。
王东风教授指出文学性的语用生成机制
接着,王教授提出了一个在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:化隐含为明说。他认为,许多译者在面对原文的隐含时,往往选择将其明晰化,这不仅严重削弱了原文的文学性,还破坏了其独特的语用效果。为此,从语用策略选择的角度来说,诗学翻译应当追求“以隐对隐,以显对显”,而对应诗学翻译策略就是“以反常对反常,以常规对常规”,即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隐含,以体现隐含其中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。
王东风教授指出诗学翻译的追求
在讲座最后,王教授引用了著名翻译家梁宗岱的话:“形式是一切文艺品底永生的原理……只有形式能够抵抗时间的侵蚀。”诗学翻译不仅要注重内容的传达,更要关注形式的保留,因为从诗学的角度看,文学作品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,忽视形式的翻译策略将导致文学性的大幅度丧失,以往的文学翻译因为缺乏系统的诗学指导,致使众多文学译著中存在“文学性团灭”趋势。
王东风教授提到梁宗岱对于文学形式重要性的观点
讲座结束后,现场的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,并向王教授请教自己的问题,潘莉教授在总结时指出,这次讲座不仅丰富了大家对诗学翻译的认识,还启发了大家如何将这一研究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研究领域中,尤其,翻译诗学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,希望在座的老师能将教学与研究结合起来,在教学中研究,在研究中教学。
王东风教授热情回答大家的问题
本次讲座深入浅出,内容丰富,在王教授的引领下,我们看到了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,更是文化和艺术的传递。他所提倡的翻译方法,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文学性和艺术价值,更在翻译过程中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。这种对翻译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,是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一次重要补充和超越。这次学术盛会不仅促进了诗学翻译理论的发展,也为语用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,相信在未来的教学与研究中,大家会更加注重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结合,以实现更高质量的文学翻译作品。
随着讲座的圆满落幕,王东风教授的深刻见解和独到分析,为在场师生提供了一场思想的盛宴。他所强调的“以隐对隐,以显对显”的翻译策略,以及对文学形式重要性的强调,无疑为诗学翻译领域带来了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,由此很有可能激发学界一场新的思潮。王教授的讲座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授,更是一次思想的启迪,激发了师生们对诗学翻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。
我们期待,通过王教授的指导和启发,师生们能够在未来的教学和研究中,将这些宝贵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实践中,不断探索和创新,推动诗学翻译乃至整个翻译学科的发展。让我们共同期待,在未来的翻译道路上,能够涌现出更多具有“营养价值”的文学翻译作品,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,贡献出我们的力量。